找到相关内容259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修习念死无常的大利益

    唯注重前辈高僧大德之事迹,此为自相续中生起少许无常定解的缘故。’”   三、教证:   论云:是故经以多喻赞美,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“一切耕种之中,秋实第一;一切中,象第一;一切想中,无常死想是...秋耕实为第一;一切足迹中,象最为第一;一切想中,无常死想最为第一,以此等想能遣除三界一切贪欲、无明与我慢。”如是还以多喻赞美,譬如赞美无常死想是能一时摧毁一切烦恼恶行之大椎,是能趣入顿时成办一切胜妙之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无常|念死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6502532483.html
  • 感应之道,微妙难思

    无缘而应。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。至若水昏而目盲,则不能见。非月不现,是昏盲咎。  其感应之,有显感显应,冥感冥应,冥感显应,显感冥应,亦冥亦显感而显应,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。(显感显应者,现生竭诚...今生得蒙加被。显感冥应者,现生竭诚礼念,不见加被之,冥冥之中,承其慈力,凶退吉临,业消障尽等。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,宿世曾种善根,今生竭诚礼念,显蒙加被,转祸为福等。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,宿世曾种善根,...

    印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850970.html
  • 佛教本迹史观片论

    迹论比较简单,其本迹史观也相对简单。到了隋唐以后,由于出身与学养的关系,天台宗以外的佛教史家所理解和运用的本依然比较简单;南宋的释宗鉴和释志磐这两位出身天台宗的佛教史家,尤其是志磐,因为熟知智顗的学说...属于无常之,与佛教所说湛然常存的真理并不矛盾,而无常之迹恰是湛然常存之理的显现和证明;佛教历史之尽管错综复杂,头绪繁多,无非是佛法理本的显现,绳之本迹史观,佛教历史可谓理事相合、体用兼备、权实相摄...

    宋道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678308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"转法轮"是什么意思?

    诞生处的蓝毗尼园、佛成道处的菩提伽耶、佛逝世处的拘尸那伽(Ku1inagara, Kusinqra),是佛教四大圣。值得指出的是:近代学者们对这些圣迹以及其他一些古迹的发掘和修复,主要都是根据我国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142310650.html
  • 说法图 七百年名画

      中国上海博物馆于二月一日起,联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“世貌风情—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华在昨天闭幕。此次展览汇集两馆收藏的唐至清代人物画精品近六十件,展作分四大类:释道仙界、盛世繁华、文士雅韵、诗赋幻化,其中包括“清明上河图”仇英摹本、北宋“洛神赋图卷”、元代赵孟俯“红衣西域僧图卷”(如图)等名。   赵孟俯于元朝大德八年(一三○四年)创作的“红衣西域僧图”,设色浓重,技法纯熟。画中缓坡上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名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3/07290521466.html
  • “空”网恢恢,疏而不漏

    无住”中接。 “空”网恢恢,疏而不漏,无来无去,无综无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2575776.html
  • 智对秦译《法华经》的判释

    品〈从地踊出品〉一直到最後第二十八品〈普贤菩萨劝发品〉,共十四品。其中,智 用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「本」与「」 ( );我们将在稍後再做说明。  在这两大部分当中,每一部分都又细分为序分、正宗分和...用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:一是「约本开权显实」,另一则是「约迹开权显实」。而在这两个概念当中,「本」与「」是最首要的,其次才是「开权显实」。「本」,是根本的意思,因此也是最首要的;而「」则是由「本」所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1839673.html
  • 智顗“四意消文”的解经方法论

    、显体、明宗、论用、判教相」,则以揭露经典本身意在言外的深义(玄义)(尤其重视经典的根本本质)为目的。所谓消文四意,则就「因缘、约教、本、观心」等四个角度,分别解释经文词句的含义,或可视为解释经文之实际操作方法。以前一方式释经的著作,多称为「玄义」或「玄疏」,其中《法华玄义》是为代表﹔以后一方式释经的著作则名为「文句」,在智顗的作品中唯有《法华文句》,(《金光明经文句》并无本一门)。历来学者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1871339.html
  • 智顗「四意消文」的解经方法论

    重视经典的根本本质)为目的。所谓消文四意,则就「因缘、约教、本、观心」等四个角度,分别解释经文词句的含义,或可视为解释经文之实际操作方法。以前一方式释经的著作,多称为「玄义」或「玄疏」,其中《法华玄义》是为代表﹔以后一方式释经的著作则名为「文句」,在智顗的作品中唯有《法华文句》,(《金光明经文句》并无本一门)。历来学者大多注意到五重玄义的地位,但对四意消文郄罕加注意,然而笔者以为,这二者皆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074723.html
  • 与蒋再唐论儒佛义

    ,义相实繁。苟欲一一比而合之,二教广略靡定,隐显时别,分齐有所难析,涂虑患其不周。故忘筌之旨既得,则拂之谈可舍。  察乎此者,交参互入,并行不碍。前贤以异端屏释,古德以外道判儒,遂若体物有遗,广大不备,其犹考之未尽密耶。尝以西来众典,义启多门;邹鲁所乘(或作“承”),道唯一贯。彼则一乘是实,此乃易道至神。今欲观其会通,要在求其统类。若定以儒摄佛,亦听以佛摄儒。须以本二门辨其同异。盖迹异故缘起有...

    马一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1467084.html